消防防护

新能源灭火装置革新黑科技问世

发布时间:2021-07-14  |  点击率:

  近年来,多起电动汽车自燃事件的发生,使得行业开始审视自燃事件背后的技术和质量问题。目前,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大都表现为引起火灾,内因是热失控大量产热导致火灾安全事故,业内普遍认为,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原因主要是热辐射、电池内部短路、恶劣环境滥用等。电池内部的反应是造成锂电池发生燃烧等意外情况的主要原因。

  锂电池正极及电解液均采用活性物质组成,即使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,这些活性物质的反应液会放出一定的热量,而这些热量又会加快电池内部反应的进行,如此循环往复,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就会造成电池温度超出安全范围,为锂电池的燃烧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
  此外,在使用过程中电池会生热,出现安全隐患后生热接近100℃时,即热引发阶段,此后进入自生热加速器阶段,从引起SEI膜分解开始,逐步产生隔膜闭孔、负极与电解液反应,到热失控阶段大规模内短路、正极材料分解,产生大量热量,当热量累积到某一临界值时,便可能导致燃烧和爆炸。

  由于锂电池热失控的燃烧涵盖着A类表面火、B类液体火、C类气体火、E类电气火,针对这种复杂且密闭的火灾场景类型,市场上自动灭火装置种类如此繁多,究竟哪一种能够解决这种涵盖了A、B、C、E类的小空间火灾呢?

  气溶胶灭火主要以化学抑制为主,特别适用于通讯机房及电子计算机房、电池舱、发动机舱、电池箱等相对封闭条件场所。相对于其他灭火装置而言,价格低、灭火能力强、灭火无死角,是小空间消防领域的不二之选。

  对于气溶胶这个词大家或许并不陌生,它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,气溶胶中粒子其尺寸多在10-5~10-1μm级,具有气体流动性,可绕过障碍物扩散。

  气溶胶灭火装置中的药剂为固态,其药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喷放出来的组分为气溶胶。第一代气溶胶灭火技术为烟雾灭火技术,第二代为K型药剂技术。我国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创新,将K型气溶胶研制成一种第三代、第四代S型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余项专利产品。第三四代气溶胶(S型)主要由锶盐作主氧化剂,和第二代钾盐(K型)气溶胶不同,锶离子不吸湿,不会形成导电溶液,不会对电气设备造成损坏。

  据了解,气溶胶灭火装置,其特性是无压存储、体积小、易安装、无毒无腐蚀、灭火速度快、无需管网铺设、绿色环保无污染、灭火后无残留、10年免维护等。

  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最大尺寸50mm左右,可保护0.3m3的空间(相当于一至两个小蜂巢面积),不会有任何的安全隐患,对电子设备无二次损害。其形态为气体灭火,且速度快,可抑制火情,全淹没无死角灭火等优势,可谓是小装置蕴含着大能量。

  该自动灭火装置不仅体积小,安装也很简单,可通过背部强力3M胶直接粘贴在箱体内部,同时也可以使用螺钉加强固定。

  此类产品装置小巧、现场安装施工简单、不需要铺设任何管网,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和施工难度。在装置使用有效期内不需要任何的维护,根据数据显示,可防护10年之久。

  来源:应急信息网

应急服务

Emergency services

咨询服务

Consulting

培训
展会
研究院
成果交易
法律援助
金融